全部知识 文库 问答 小知识 百科
 
天天小知识
理解孩子,才能更加亲近
2025-04-24
星期四
三月廿七

今天的
天天小知识


小知识分类

历史上的今天
更多应用

  1、换位思考

  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到认知共情。共情的前提是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无论孩子顽劣、调皮、哭闹还是发脾气,家长都应无条件地接纳并给予温暖。家长只有持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理解他的感受,看见他的需求;而孩子,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就真实的自我。这里讲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情绪上的关注,而非行动上的宠溺。家长有了这个认知,才能做到换位思考,与孩子共情。

  2、感同身受

  用心体会孩子的情感状态,达成情绪共情。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不要高高在上地对孩子发号施令。而需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可以尝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因为记不住古诗而烦躁的孩子,我希望爸爸妈妈对我说些什么?”可以说,“是的,你看上去确实挺累的”“背了这么久还是没记住,确实挺烦躁与沮丧的” 。这些话虽然没有帮孩子解决实际问题,但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在沟通中,接纳与认可孩子的情绪非常重要,当一个人感觉到生气、烦躁或受到伤害时,最不愿意这些感受被忽略或被否定,否则这些感受会被放大。而感受被认可与接纳时,他会觉得:“我有这个感受很正常,爸爸妈妈是理解与支持我的。”那么,孩子会更愿意分享,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与面临的问题。

  3、积极回应

  通过实际行动关爱孩子,温暖孩子的内心,行动共情。假如一个人掉进一个井里,很害怕,他需要的,不是有人趴在井口对他大声喊:“别怕,我们都在上面!”而是能够有人下到井里,陪在他的身边,跟他说:“这么黑,确实挺害怕的,我陪着你,一起想想办法。”除了语言上的理解与沟通,孩子更需要家长行动上的共情,能够看到他面临的困难,陪在他身边,用实际行动给予他帮助和支持。比如孩子背诵古诗这件事,家长可以陪着孩子,问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让孩子的情绪平稳下来,让他知道:“无论我经历什么,爸爸妈妈都在身边。”

  4、正向引导

  以鼓励和期待的方式推动孩子前进。家长行动上的帮助,不是“包办”,直接帮助孩子把事情做了,而是花时间耐心地训练孩子,从家长示范、孩子跟着学习,到孩子参与进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再到孩子独立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家长耐心地去看到孩子的每个小进步,鼓励他一点点去克服困难,逐渐获得自己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家长做到第四个层次时,你会发现,孩子和你的关系会越来越近。

 分享到:

© 版权所有  2001-2025 知识网站
Copyright (C) 2001-2025 allzh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5973023232  微信:zhishizaixian  ICP备案号:湘ICP备0800321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