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身份危机的历史解读(四)

  民族国家联邦下的乌克兰

  今天乌克兰的国家边界和形态最终是在苏联时期形成的。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形成了苏联。苏联的国家建构源自列宁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列宁的设想是在统一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建立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各族人民享有平等和自主权,享有自由自决甚至分立并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废除任何民族和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其直接目的就是维护沙皇俄国留下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此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内战,俄国已经连续7年陷于战争。这直接影响了苏联国家建构观念。1917年沙皇俄国倒台,沙俄统治下的乌克兰出现权力真空,民族主义者在基辅建立了一个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权尽管虚弱不堪,但它也通过和德国、波兰的轮番结盟苦苦支撑到了1920年。在西乌克兰,在“一战”结束前的几天,趁着奥匈帝国大厦将倾,乌克兰民族委员会建立过一个短命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这些都说明,帝国时代的民族政策垮了台,要想在俄国版图上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家,必须采取其他方式。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联盟,苏联在其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各民族的民族国家,其办法就是以主体民族的居住地划分边界,并以主体民族的名称为国家命名。

  在沙俄时期,乌克兰领土被划分成9个不同的省份,并不存在“乌克兰”这个地区。而苏联则承认“乌克兰”区域的存在,在1919年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今天的乌克兰版图最终是通过“二战”完成的。“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坚持,全部乌克兰领土都应该统一在苏联领导下。由此加利西亚、沃伦、北布科维纳和特拉斯卡帕提亚脱离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版图。乌克兰边界的西移使得超过80万波兰人迁往波兰,50万乌克兰人从波兰迁回乌克兰,这是乌克兰领土历史性的统一。

  但乌克兰在苏联成立之前就形成的“显著的二元差别”——东部有俄罗斯特征的城镇及西部乌克兰特征明显的农村——在苏联时期进一步强化了。

  1922年加入苏联时,乌克兰有自己的政府,有权控制经济生活,并且建立文化科技机构来促进乌克兰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这曾经是乌克兰的重要机遇。在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1927年,乌克兰裔首次在党员和政府官员的人数中占了半数以上。政府积极推广在教育、媒体和艺术领域使用乌克兰语,只要不超越意识形态的界限,可以用乌克兰语表达任何事情。到1927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事务中70%使用乌克兰语。到了1929年,83%的小学和66%的中学使用乌克兰语教学,而且大部分出版的书籍和报纸也使用乌克兰语。

  1929年,斯大林上台。在他的工业化政策中,乌克兰是重要角色。国家对乌克兰工业的投资从1928到1929年就几乎翻了3倍。400个新工厂拔地而起,大部分集中在沙俄时代就有了工业基础的东乌克兰和南乌克兰地区。到1932年,乌克兰生产了全苏联超过70%的煤、铁矿石和生铁。乌克兰城市人口在30年代翻了一番,乌克兰裔终于成为工人阶级的多数,并且首次在城市人口中占多数。

  但苏联迅速对这种趋势踩了刹车——乌克兰教育部长舒姆斯基于1925年主张在乌克兰共产党内部选举乌克兰裔最高领导,对乌克兰的俄语居民进行强制乌克兰化,争取乌克兰更大的经济政治自治权。莫斯科最终驳回了他的要求,并撤销了他的职务,指责他的“偏离主义”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曼·施波尔卢克研究了乌克兰1959年及1970年的人口与语言使用统计数据,这个时期,苏联向乌克兰东部迁入大量俄罗斯人口,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结果显示:东部俄罗斯人数增长超过40%,南部稍低于40%,而西部则在10%以下。以顿巴斯(顿涅茨克)为例,11年间,视乌克兰语为母语的人口从44.42%下降至31.89%。在1959年,25.09%生活在该地区城市的乌克兰人以俄语为其母语,而到了1970年,这一比例为34.54%,增长将近10%。

  语言同化并非是以强制的形式实现的。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莫希拉学院比较政治学教授奥莱克辛·哈兰是在苏联时代接受的教育。他告诉本刊,当时,乌克兰语有合法地位,实际情况却很微妙。“我的父亲出生成长于一个乌克兰小村庄,他的母语是乌克兰语,但当他搬到城里的时候,就必须改说俄语。因为俄语是精英语言,乌克兰语是农民语言。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父母从不对我说乌克兰语。等到我上学的时候,他们把我送去说俄语的学校。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因为你需要俄语,不需要乌克兰语。”

  乌克兰作家、政治活动家丹尼洛·舒马克1970年来到黑海重镇敖德萨,在一辆有轨电车上,当他用乌克兰语向一名妇女问话时,那位妇女说:“年轻人,你看上去衣冠整洁,好像也挺有知识,可为什么像个粗人那样讲话呢?难道你真不懂俄语吗?”

  这些说俄语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通过舒马克当时的经历可见一斑。他回答那位妇女,如果在莫斯科或者列宁格勒,他是要讲俄语的,但在乌克兰,他只说乌克兰语。这时,一个男人插话说:“嘿,看看,我们这有一位‘班德拉分子’——他竟然认为敖德萨是乌克兰城市。”

  库比塞克说,虽然在1991年,乌克兰各地人民都选择了独立这条道路,但是各地之间的心态存在着根本差异。1989年9月,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在基辅召开了成立大会,会场里到处是装饰着乌克兰民族标志和地区的徽标,一首哥萨克进行曲成了主题曲。激昂的民族主义热情让来自东部哈尔科夫的代表颇不适应,很快就因为“极端主义”的大会议程辞了职。直到1989年末,大部分乌克兰人也并不支持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真正产生转折性影响的是顿涅茨克地区发生的一连串罢工。库比塞克分析:作为乌克兰重工业的重中之重,该地区的工业工人在苏联是受眷顾的阶级,国家在该地区投入了大量预算。但新经济改革承诺将改变这一切,罢工的要求是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和丰富商店中的商品。经济上的而非民族主义的诉求成了东部支持独立的出发点。很多人开始争论莫斯科对乌克兰的经济发展是否有好处。很多人认为,乌克兰经济如果得到更多的自主权,情况会更好一些。

  独立后,乌克兰的国家认同建构陷于既缺乏先天优势,又缺乏后天努力的双重困境。宗教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资源。失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后,俄罗斯开始广泛扶持宗教力量,使东正教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但乌克兰却难以采取同样的方式。

  今天的乌克兰没有一个统一的东正教会,而是存在着三个主要的教会:乌克兰东正教会(莫斯科大牧首)是俄罗斯东正教会在乌克兰分会的继承者,并且是苏联时期唯一被允许保留的基督教会。乌克兰东正教会(基辅大牧首)是在1992年成立的,目的在于建成一个独立于莫斯科的乌克兰民族教会,但它一直饱受争议,许多人并不认同“民族”教会的概念,它和莫斯科大牧首的乌克兰东正教会一直存在很多产权之争。另外还有1919年成立于西乌克兰的乌克兰独立东正教会。此外,1596年建立的乌克兰希腊天主教会在西乌克兰也很有影响力。

  过去23年里,乌克兰一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推进国家建构。自独立开始,乌克兰总统和议会间就进行着超乎寻常的斗争。仅1992至1997年间,政府便发生7次更迭。对新国家有关键意义的新宪法直到1996年才最终颁布。在脆弱的选票下,乌克兰对历史的认识差异、语言差异都成为政治家建立票仓、争夺选票的工具。

文章评级:★★★★★☆☆☆☆ 发表者:{dajiahao8}dajiahao8 8-3 [ 0]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我是:
本站注册用户
用户名: 密码:
非本站注册用户
我来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0字以内。评论即可得2分,评论被采用后,根据评级可得到相应的积分和智慧果。
比如:评论评级为5,可得50分和5个智慧果。

 

 
 
 
 
 
 
































 

© 版权所有  2001-2024 知识网站
Copyright (C) 2001-2024 allzh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 电话:15973023232  微信:zhishizaixian  ICP备案号:湘ICP备0800321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