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身份危机的历史解读(二)

  哥萨克的抉择

  圣索菲亚大教堂距离基辅独立广场不远。教堂是基辅少有的罗斯时代的遗迹之一,里面还存放着雅罗斯拉夫大公的遗骨。这块圣地门口的小广场上有一尊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青铜塑像。他跨在战马上,右手持着一支权杖,正指向莫斯科所在的东北方。这尊塑像是沙皇俄国时代建立的,这一姿势象征着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联系。用苏联时代档案的话说:“乌克兰人民只有和伟大的俄罗斯人民联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拯救。”

  从雅罗斯拉夫到赫梅利尼茨基,时间相隔500余年,乌克兰历史到达了另一个里程碑。1654年1月,在基辅郊外,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签署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接受了沙皇对乌克兰的统治。今天,赫梅利尼茨基的选择依然充满争议:一些人认为他领导的哥萨克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先声;而批评者则指责他令整个东乌克兰落入沙皇之手,促成了东西乌克兰的分裂。

  今天圣索非亚大教堂前的赫梅利尼茨基的雕像和最初的设计稿并不完全一致。根据最初的设计,赫梅利尼茨基的战马下还踏着一名波兰贵族、一个天主教牧师和一个犹太人。

  从1240年被蒙古人攻克,到17世纪60年代的400多年,乌克兰是和莫斯科大公统治下的俄罗斯相分离的。这个时期,莫斯科公国还没能壮大到向西扩张,主导乌克兰命运的是西面强盛起来的波兰和立陶宛。最初,立陶宛控制第聂伯河西岸的数个定居点、基辅,向南直达到黑海,而波兰占据加利西亚地区。16世纪初,立陶宛的国力衰落,为阻止莫斯科公国向西扩张,立陶宛与波兰成立波兰-立陶宛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实力强盛,曾一度打到莫斯科,任命沙皇。作为当时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除了南方部分地区外,它实际涵括了今日全部的乌克兰领土。

  对于生活在西乌克兰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在共和国内部,他们的农民和东正教信仰身份意味着双重灾难。由于贵族的权力巨大,他们分割土地,限制农民离开村庄。农民实际上变成了农奴。以天主教为信仰的波兰统治者意识到,东正教的存在可能会成为不稳定因素,他们关闭了所有东正教高等教育机构,迫使土生土长的贵族皈依天主教,进行波兰化改造。他们还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建立一个新教会,在保持东正教仪式的同时向罗马教皇效忠。这就是新的希腊天主教会。在基辅,波兰人对圣地圣索非亚大教堂进行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破坏,教堂几乎沦为废墟。公元1595年,圣索菲亚教堂一度被划归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所有。

  赫梅利尼茨基和它的哥萨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哥萨克”一词来源于突厥语,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含义。对于突厥人而言,这个词语的特征是“自由武士”;对于波兰人而言则是“叛徒”和“强盗”。在波兰-立陶宛共和国的统治没有触及的第聂伯河下游荒原,一些逃亡的农奴、宗教难民、不满的贵族和普通罪犯组成了自由民组织。今天,乌克兰将哥萨克看作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但哥萨克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乌克兰人。他们并不只定居在乌克兰,还有一部分生活在俄罗斯顿河地区。他们也不是一个种族,除了斯拉夫人,还包括叛变的波兰人、摩尔多瓦人、希腊人,甚至还有少数犹太人和鞑靼人。

  赫梅利尼茨基出生于西乌克兰贵族之家。这是个逼上梁山式的故事:1646年,一个波兰人抢劫了他的庄园,将其小儿子殴打致死,并抢走了他的未婚妻。赫梅利尼茨基因此投奔哥萨克人,成为他们的领袖。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发动起义。他在乌克兰乡村获得了很多支持,被排挤的东正教会将这场战斗视为圣战。到1649年,哥萨克已经占据了乌克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尽管如此,哥萨克在波兰-立陶宛共和国面前也只是一支非正规军。1652年,哥萨克失去了鞑靼人的军事支持,彻底失去了发动决定性战役的机会。赫梅利尼茨基将眼光转向东方的莫斯科:沙皇与哥萨克至少有一个共同目标——捍卫东正教。如赫梅利尼茨基所愿,《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宣告了波兰帝国辉煌的终结。莫斯科一度在1655年占领了华沙。赫梅利尼茨基在1657年逝世,也许他未曾想到,此后,莫斯科和波兰为争夺乌克兰土地展开了拉锯战,两国最终在1667年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俄罗斯得到了第聂伯河左岸,波兰人分到了右岸。从历史的维度看,赫梅利尼茨基的选择使乌克兰渐已形成宿命:作为文明交汇之地,乌克兰成为帝国之间的战场,而与任何帝国的结盟都不会给它带来独立。

  尽管如此,哥萨克对今天乌克兰民族认同的形成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如果从1667年《安德鲁索沃条约》算起,沙皇俄国对东乌克兰的统治超过250年,但这段漫长的历史时光并没有使东乌克兰同化于俄罗斯。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订前提是哥萨克的自治。1654年后,哥萨克仍然保持其元首“盖特曼”,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外交政策,维持自己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还一直通过与土耳其等外部势力结盟的手段来遏制沙皇的鲸吞。即使与沙皇俄国同属东正教信仰,哥萨克也坚持保持宗教上的独立。基辅罗斯瓦解后,莫斯科都主教的地位逐渐上升,威胁着基辅都主教在这一地区的宗教权威。1591到1775年间正是基辅都主教与莫斯科都主教争夺司法权激烈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大部分乌克兰哥萨克支持基辅都主教维护他的司法权威。盖特曼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还邀请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为基辅都主教主持圣职礼,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基辅都主教统治区的圣职授受制度。他还曾要求由乌克兰哥萨克解放的白俄罗斯地区接受基辅都主教而不是接受莫斯科宗主教的司法管辖。

  乌克兰哥萨克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取向成为乌克兰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素材。19世纪的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在今天的乌克兰备受推崇。他的充满民族主义理念的乌克兰语长诗《伊万皮德科娃》和《加玛利亚》等都取材于哥萨克故事。

  直到1722年,沙皇俄国才最终废除了哥萨特自治,派军队进驻东乌克兰并成立“小俄罗斯委员会”进行直接统治,所谓的“俄乌合并”方真正实现。

文章评级:★★★★★☆☆☆☆ 发表者:{dajiahao8}dajiahao8 8-3 [ 0]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我是:
本站注册用户
用户名: 密码:
非本站注册用户
我来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0字以内。评论即可得2分,评论被采用后,根据评级可得到相应的积分和智慧果。
比如:评论评级为5,可得50分和5个智慧果。

 

 
 
 
 
 
 
































 

© 版权所有  2001-2024 知识网站
Copyright (C) 2001-2024 allzh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 电话:15973023232  微信:zhishizaixian  ICP备案号:湘ICP备08003211号-4